以品育业 以业带链 以链集群
3月11日,由贵州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吉利首款高端精品家用MPV——吉利嘉际在珠海长隆上市。贵州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正是吉利总部指定的唯一一家生产嘉际车型的国内基地。
从2015年落地贵阳,到生产高端多用途汽车,贵州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吉利整车项目)的龙头企业品牌聚集效应快速显现。
“引进吉利整车项目之前,贵阳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给全国各地的主机市场做配套,基本‘够吃’,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汽车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近几年贵阳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已不太顺利。”市工信局装备制造与汽车工业处处长刘泽礽说。
吉利汽车落地贵阳后,不仅激发了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潜能,让“老树发新枝”,还吸引了新兴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为整个汽车工业发展和产业上下游体系成长带来新的机遇。贵阳以此为契机,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促进实体经济扩能增效提质。
本土企业焕发新活力
引进吉利整车项目前,贵阳市汽车工业已有一定基础,拥有生产客车的奇瑞万达、生产特种车辆的贵阳普天、生产改装车的贵州万征3家整车企业,以及4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与吉利汽车合作的贵阳汽车零部件企业,旗下贵州华阳电器公司、贵航股份永红散热器公司及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雨刮器、升降器、散热器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均进入吉利汽车零部件供应单中。
为中高端汽车配套散热器的永红散热器公司,过去主要给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长安、上汽通用、江淮、奇瑞、比亚迪等汽车厂家做配套。“公司产品的原材料来自外省,市场也在外省,每年运输成本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贵航股份永红散热器公司副总经理张斌说,吉利汽车落地贵阳后,公司积极与其对接,谋求资源就地转换、就近实现配套的发展路子,“公司将针对吉利公司需求的汽车散热器、中冷器、油冷器等产品,开展同步研发和制造。”
刘泽礽说,为充分发挥吉利汽车以品育业、以业带链、以链集群的作用,市工信局将一方面定期举行对接会,引导贵阳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据吉利配套要求,围绕工艺设计、产品品控管理等方面做好升级改造;另一方面,组织汽车零部件企业到省外相关企业学习交流,促进贵阳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提质增效。
上下游企业纷纷聚集
吉利整车项目在带动贵阳市汽车行业已有资源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厂商落地贵阳。
3月5日,贵阳卓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2017年落地贵阳的卓通汽车,如今已实现本地化生产。“公司主要给吉利VF11车型提供座舱及副仪表板总成产品,根据吉利汽车的年产量,公司对产能进行了相应调整,以求完全匹配其需求。”贵阳卓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杨通智说,企业每天至少有180件至200件产品下线。
据不完全统计,一辆汽车至少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每一家汽车主机厂都有近百家相关配套部件厂家,在汽车行业,零部件企业跟随主机发展才能在市场立足。围绕吉利整车项目,两年来贵阳集中累计引进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24家,汽车全产业体系雏形已现。其中,2017年引进的12家企业已全部实现本地化生产;去年引进的武汉嘉华、成华、燎源、湖北三环、重庆宏协承等5家企业,已完成VF11车型配件生产设备安装和调试,待吉利量产后同步投产。
千亿级产业目标可期
“目前,贵阳市汽车工业正面临重新洗牌,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者购车已经从追求简单代步到舒适、从注重价格到注重品牌品质转变。”刘泽礽说。
全力推进汽车产业由大向强转变,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贵阳市动作频频。
2017年,贵阳市出台《“十三五”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提出到2020年打造汽车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8年底,市工信局联同观山湖区政府编制《贵阳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023年)》,对打造汽车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进行细分,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制定专项政策,加大汽车产业扶持力度,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支撑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优化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市工信局联同观山湖区政府根据汽车工业实际情况,编制《贵阳市汽车产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2018—2023年)》《贵阳市汽车产业重大招商项目表(2018—2023年)》。
“打造汽车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我们是有基础的。按照目前全市汽车项目投产和建设推进情况,未来三年我市汽车产能将达到近70万辆规模,只要在建项目、投产项目正常投产、达产,把我市汽车产业打造成千亿级支柱产业的目标是能实现的。”刘泽礽说。